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台灣新世代的威士忌市場

Whisky Live Taipei 2011剛剛熱熱鬧鬧的落幕了.為期兩天的展覽湧入了12,000多人次,這數字不僅較去年成長了五成,更創造了超過三千萬的成交金額.這次展覽讓有兩個現象讓我感到很有趣:參展者平均年齡明顯的下降了,且女性烈酒愛好者的比例大幅增加.據大會統計,男女參展比例為6:4;意味著烈酒不再單只是男士的特權,也透漏出可觀的潛藏商機.

相信近年來女性主權逐漸的成熟,以及六七年級生年輕社會"輕熟女哲學"當道,對於品味與生活質感的追求成了被信奉的王道之一.在台灣時尚潮流高速汰換率的環境下,很快的,精品的賞析與貴婦下午茶的高雅已經被我們駕馭的爐火純青.而在渴望更進一步提升人生品味的催化下,極具歷史地位與自我風格的生命之水恰巧滿足了這些條件.在多變的威士忌世界裡,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讓自己味蕾開心的那瓶酒.可能你挑的是一瓶蘇格登12年,讓人覺得你很親切且香甜可愛;你也可能挑的是一瓶Duncan Taylor Caol Ila 26 yo 1982/2009 (55.9%, Duncan Taylor, Rare Auld, cask #2741),讓人覺得你很特別很有個性;甚至你在不同的場合或是不同的心情下選擇了不同的威士忌,它已儼然成了你的最佳代言人.

有時候我在想,為什麼很多流行會退燒?就拿甜點來說好了,我記得葡式蛋塔狂熱退燒後取代的是大排長龍的甜甜圈,而門庭若市的Mr. Donuts也不再像往日那麼的風光了.我相信除了我們汰舊換新與嘗鮮心態的作祟下,最致命的致命傷則是產品缺少不斷創新與多元化的要素.反觀威士忌,光是威士忌蒸餾場的數量就不知凡幾(且產品風格差異性大),且單一間酒廠或廠商的產品少說也有四五種(如:Johnnie Walker的紅,黑,綠,金,藍,尊豪,尊爵;一般單一純麥酒廠的12年,15年,18年,21或25年,30年),再加上每年推層出新的瓶裝酒酒廠;數千上萬種商品等著我們去探索.這,嘗得完數得盡嗎?

當然,商品本身除了要能維持新鮮感,不斷的創造以及維持潮流是必須的.而我近來發現烈酒的廣告數量在各個媒體管道可以用"遽增"兩個字來形容.除了以往的電視廣告以外,現在也延伸到了各大報章雜誌(尤其是商業周刊)與大型看板.這些烈酒巨擎則極力碩造威士忌是高貴與品味的象徵,卻不願透漏它在歷史之初是蘇格蘭農民的飲料.其實這也無妨,畢竟能夠在歷史的洪流下經得起淬鍊而繼續流傳且進化的產物,絕對單的起世人給予的價值與肯定.在廣告創作方面我很佩服Johnnie Walker,他們的廣告拍得一支比一支好;一個國際的大品牌能細膩的融入了台灣人的感動與驕傲(王建民,魏導…),成功的並牢牢地抓住我們台灣人每一個人的心.

若是當一項產物已經成為了某件事或地位的代名詞的時候,它就不單單只是在銷售數字上有傲人的成績,而是已經融入了這個社會與每個人的生活.久而久之,還會進一步的演變成一種文化.就像當Google穩固了它搜尋引擎的王者之姿時,連牛津英文字典都承認了它不可動搖的地位.那威士忌在台灣年輕一代的生活中呢?在我們對於生命之水追求若渴的萌芽時代,不知道有誰能精準地掌握這股潮流與商機並脫穎而出成為威士忌的代名詞?